首页

她用脚摩擦我的裤裆

时间:2025-05-25 20:03:44 作者:一见·从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看徙木立信、化风为俗 浏览量:32840

  中新网成都2月20日电 (单鹏)四川报业博物馆20日在成都开馆,即日起向社会公众开放。

四川报业博物馆在成都开馆。(单鹏 摄)

  四川报业博物馆坐落在成都历史悠久的锦江文化街区,馆内分为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两大展厅和《烟火巴蜀》主题影像展区,首批展示了四川报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影像资料、采编用具、印刷设施设备等360多件。

观众在四川报业博物馆参观。 (单鹏 摄)

  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回顾了19世纪末以来巴蜀大地的报业发展历程。从展览可知,近代四川报业的发端与宣传维新思想有着很大关联。1897年,四川近代第一报《渝报》在重庆创办,这份报纸由维新知识分子、四川富顺人宋育仁创办,以救亡图存为己任。1898年,宋育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这是成都近代第一报,也是四川维新派的主要宣传阵地。1898年,四川近代第一家日报《渝州新闻》创办,同样以宣传变法维新为宗旨。

  进入20世纪,四川地区报业迎来快速发展。1900年在成都创立的《算学报》是一份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的报纸,也是成都第一张科学性报纸。随后四川大地陆续出现了《川报》《新四川日报》《成都快报》《华西日报》等关注时政、社会的新闻报刊。1922年,四川党、团组织早期重要创建人及领导人王右木在成都创办《人声》,这是四川第一份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首要任务的革命刊物。值得一提的是,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时坚持出版报纸,这些报刊被称作“长征红报”。

  抗战开始后,四川报纸数量极大增长,集中为抗战呐喊。1937年,中共党员张秀熟代出川将士起草的《告四川各界人士书》经中共组织同意后,交予刘湘认可,以《告川康军民书》为名在《华西日报》发表,成为川军出川抗战的宣言书。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报业扎根广袤大地,在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传播先进文化、正确引导舆论的奋斗中不断成长。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和《烟火巴蜀》主题影像展两大展览凝聚了新中国成立后巴蜀大地建设发展的时代缩影,体现出报业对社会沧桑巨变和新时代发展辉煌成就的生动记录。

  “我们将努力打造一座不断‘生长’的专业博物馆,一个共建共享的文化空间。”据四川报业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四川报业博物馆将与四川乃至全国的报业和文博界同行携手共建,通过互动体验、数字展览、传媒研学等多种方式,探索更多的博物馆“打开方式”,搭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连通业界与学界的园地,呈现报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完)

【编辑:黄钰涵】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方:愿就韩国提名新任驻华大使同韩方保持沟通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分为“追千古”“访山野”“入画境”三个单元。“追千古”单元汇聚了中外8家机构收藏的15幅宋画真迹,为当今宋代花鸟画真迹最集中的展示。

4月12日电 据东风公司纪委、湖北省咸宁市纪委监委消息,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东风公司纪委和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菲律宾坎拉翁火山喷发 灰柱达3000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本次征集的短视频作品以“寻觅非遗”为主题,语言为主创人员母语,要求配以中英文双字幕,视频时长为3分钟,需展现主创团队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体验过程。

文化中国行|“多彩贵州 别有洞听”溶洞音乐周圆满落幕

在上海,静安大悦城的霓虹街内,国潮元素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三个主题区域分别被称作“锦鲤门”“饕掌柜的店”与“饕餮阁”。以“锦鲤门”为例,这里化用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五条以新材料制作的巨型锦鲤在街道中自在畅游,以传统为主线,以潮流为辅助,刻画了不断跃进的年轻奋斗群体。

广州破局政商交往“灰色地带”

海阳核电1号、2号机组是世界首批三代核电机组,商运五年来,累计安全稳定发电突破千亿度。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CAP1000技术,单台机组额定容量为125.3万千瓦,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27年全面投产。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